遇高人不可交臂而失之
技术论坛
发表于 主页 > 技术论坛

  遇高人不可交臂而失之 2003年我加入CSDN,6年之后离开。在2003年之后,我的技术身份就很难界定了。曾经有个朋友称我为“技术文化人”——不以软件开发为生,但整天都在拿软件开发来说事,与这个行业的整体关系可能比任何一个具体的程序员或者架构师都更密切。听上去像是一种恭维,又好像是暗讽,似乎我是站在戏台下面带头起哄的票友。其实在我看来,我与一线技术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关注的问题不同:他们关心的如何做好软件,我关心的是如何做好软件人。更确切的说,我关心的问题是,对于一个普通的程序员来说,如何能够通过软件开发这一职业,实现精神上的自由,获得专业上的成就,生活上的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当然,这是很高的目标,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禁毒创意公益片-影视视频制作禁毒创意公益片-影视视频制作任何行业,最终都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到达这个境界。但是,我确实是曾经把这当成工作的中心,毕竟人的问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所以,我在这篇文章里想讲述的,并不是个人的那一单流水账,而是我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一些点滴片段,其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就“做好软件人”这一命题,对自己的感悟做一点概括与很多同龄人相比,我接触电脑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1996年,我才开始学习电脑操作。最初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打打字,画画图,打打游戏,看看影碟。如果说想写程序的话,主要也就是用来应付一些专业课,确实没有在程序设计上深究的想法。但初步学会了一点编程基础之后,意识到编程并不复杂,我就不能自禁地在编程学习上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并最终决定放弃本专业,转行软件开发。后来我了解到,很多同龄人都跟我有相似的“转行”经历。而之所以我们会放弃自己的专业优势,广播节目旅游风向标,串行到软件开发领域,“兴趣”固然是一方面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当时的时代潮流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PC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国内高校中计算机和软件开发成为显赫一时的潮流,“电子化”、“信息化”势不可挡地涌入各个专业领域,给几乎所有成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社会上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突然增加,待遇也有明显优势。再加上美国克林顿时期的“高科技浪潮”、“新经济繁荣”的光环,以及微软、Borland、金山、江民等等成功传奇,使得人们普遍对于计算机和软件行业的未来产生了过于乐观的预期。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搞了软件,成功是唾手可得的在这种大潮流之下,学校里能摆弄电脑,特别是会写程序的学生,特别受老师的器重,在就业市场上也有特别的优势,一个个器宇轩昂,盛气凌人。今天听起来可以当笑话,但当时我认识的本校和外校的同学当中,至少有三个人信心满满地宣称自己要做中国的比尔盖茨,其他的人呢?很多只是没有说出来,心里的梦想是一样的。在这样的一种狂热氛围之下,一旦你学会写程序,就不可避免地开始在脑海里编制各式各样的美梦,在这些美梦的诱惑下,“串行”就成了理所当然如今,我们这一批“串行生”中,有不少已经成为中国IT产业的骨干,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实现了当年的愿望。但IT产业在中国却缩水为一个竞争激烈、外部估值严重下调的普通行业。曾经的美梦,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并没有成真,反而是当年大家并不热衷的公务员、国企等去处,靠着似乎取之不尽的公帑和用之不竭的公权成为高通胀时代的幸福特区,这不得不说又是当初没有想到的。于是很多人在失意之余,经常“悔不当初”地设想,如果自己当年不转行,或者如今已经在某机关爬到处长的位置,如何如何不可否认,当年我们这么一批人转行IT,有很大的跟风投机的成分。对于这个行业以及其发展趋势,缺乏基本的了解和积累,对于自己的发展也缺少基本的定位和构想,而是看到这个行业的火爆,就迫不及待地想冲进去分一杯羹。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很多人也继续保持投机的心态,今天看到这个火了,就过去捞一把,明天看到那个有上升趋势,就冲过去占个位置。然而事实已经证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外部环境变动不居,复杂性不断加剧的时代。Web 2.0泡沫还未散去,云计算和移动又成为显学,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这还是相对较大的趋势变化,更具体地看,软件工程领域里从CMM到敏捷,J2EE领域里从EJB到SSH,编程语言领域中从Java、C到动态语言再到Erlang、Scala等新生代语言,还有无数飘起来又迸碎的肥皂泡,如果是追风潮,只会无所适从。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基于对外部环境的简单预期来制订自己的规划,只有打好基础,积累优势,守时待势。换句话说,时势可以“用”,而不可以“恃”。我认识的成功的技术人,公司宣传片拍摄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段咬牙坚持的低谷。冲过低谷,就能够获得别人无法企及的积累,时机一到,便能势如破竹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去羡慕公务员,就跟当年投机IT一样。当年不假思索地认为搞软件就能发大财,今天则坚信公权力的挥霍可以长期持续下去,一样的盲目,一样的笃信。但时势的变化,孰能逆料?我最初迷上编程,也就是用Turbo C 2.0开发一些DOS下的结构计算和简单的有限元程序,然后用Visual Basic去写一些例子水平的Windows程序,照着书上的例子用汇编语言调用DOS的INT 21h中断。但很快,我就感到不满,我意识到自己对于编程这个领域知之甚少,完全是盲人瞎马,无法确定自己是在朝什么方向前进。今天的年轻学生很难理解当时我所有的这种不安全感,但处于我当时的环境,走错路的风险是现实存在的。身边没有什么高手可以请教,更没有互联网来开拓视野,我甚至从老师那里得到诸如“DOS将会永远是主流”、“Visual Basic将取代C语言”、“C++将被Visual C++淘汰”之类的“专业建议”。这些糟糕的经验让我强烈的不安,所以我决定,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要先对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的方式,就是大量的、广泛的阅读那时候在我出没的范围之内,有三四家上规模的计算机专业书店。没课的下午和周末的大块时间,就成了我的阅读时间。我几乎每周都要去几次,站在书店的角落里,一读就是半天。书店里一排排的书柜,在我看来就是了解软件开发这个行业的一幅幅地图,不管是有关的、无关的,看得懂的、看不懂的,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我都不放过。逐渐的,我的大脑里出现了一副软件开发领域的全景地图,尽管今天看来,这幅地图非常不精确,也并不全面,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可以用它来为自己的学习导航了事实上,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我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都非常深远,一方面,我由此形成了对软件开发领域的全局性的理解,多年之后,这种理解成为我在CSDN工作的主要优势,也使我对于行业发展的趋势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过于关注大格局,使我少了埋头钻研的恒心,对关键领域深入不够,专题片要注意的六大关键问题,这又成为我的遗憾我后来在CSDN工作的时候,曾经用“抬头看路”和“埋头赶路”这两个状态来描述一个程序员理想的学习周期。“抬头看路”,就是专门拿出一个时间段,把所关注行业的大趋势看清楚,并结合自己的情况,设定目标和计划。“埋头赶路”,就是在目标和计划设定清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把自己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再关心行业的风云纷扰,而是踏踏实实实现自己的目标,形成特长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那时拒绝了计算机专业课老师主攻Visual Basic的建议,果断地选择C语言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应该说是基于“抬头看路”所得出的正确决策。而之后过早的从C过渡到C++,则应该说犯了一个错误。C语言的小巧、明快、圆满和强大,迄今无出其右。由于其语言简捷,没什么可学的,学习者的旺盛精力将很快“被迫”转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算法、数据结构、编译、图形、系统编程,等等。我后来认识的很多高手,就是因为早走了几步,“没听说C++”,就在C上下了苦功夫,“埋头赶路”,反而“因祸得福”练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而能有一方成就。而我过早进入C++之后,在C++的语言里打了几年的滚,反而对于算法、编译、企业宣传片制作汇编语言等基本领域投入不够,基础没有打牢,离开学校之后不得已花了很多倍的精力来弥补。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专注不够的教训到后来我在CSDN工作的时候,这方面的体会就更深。那几年里,为了能够与各路高手平等交流,我几乎涉猎了所有重要的技术领域,研究了大多数热门的技术概念,阅读之广,尝试之杂,远远超过一般软件开发者的需要。正因为这种“博”,使我对于各技术派别以及各主要企业之间的关系和沿革能够了然于心,从而对于行业发展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在CSDN的工作来说,固然是一种必要,但是其实身处其中,甘苦自知。俗话说“样样皆通,必然样样稀松”,广泛涉猎的代价就是深入不够,我对此可谓有切身之痛反而是到了现在,我可以在业余时间以平和的心态深入研究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便又可以享受“埋头赶路”、不闻世间纷扰的充实与快乐了我在初步掌握C语言之后不久,就一步踏进C++。C++复杂的语法、强大多样的抽象机制、奇妙的各种语言现象,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买了好几本书,几乎是手不释卷地每日畅游于其中。我不想过多渲染当年学习C++的艰辛,其实对于语言本身,我并没有花多长时间就形成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但是C++的真正挑战在于从“知”到“行”。我最突出的印象是在当年学习计算机图形学时,老师布置了一个大作业,我信心满满地希望用最新掌握的Visual C++在Windows下来完成。那时候我已经熟悉Win32 SDK开发,在窗口过程(wndproc)之中援引定义好的一组类,就可以完成手上的工作。构思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一下手就发现脑子非常乱,要设计哪些类,在类与类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使用模板,选择似乎非常多,而似乎每一条路都有优势,也有问题。以我当时的经验,完全没有选择的依据。勉强下手之后,很快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一连串新想法,进一步动手写出一堆新的类,就这样,我在问题的外围架床叠屋地打转,几乎写了一个小小的Windows图形类库,但好像代码越多,距离要做的具体事情反而越远,心里越发虚。到了即将交付任务的日期,我已经积累了一大堆没有测试过的类代码,结果可想而知,当最后我终于将任务代码写完之后,编译运行的结果就是程序崩溃。在进行了几个小时的调试之后,我丧失了耐心和信心,于是推翻全部代码,转而用C风格重写了整个程序。这一次效果非常明显,仅仅熬了一个通宵就完成了一份高分作业当时这件事情对我的刺激很大,在一种羞辱的感觉中,我强烈地意识到我的C++水平其实非常低下,于是我就到处寻找能够提高C++水平的书。企业宣传片制作很自然的,MFC就被我纳入视线之中当时正值MFC处于其顶点,书店里介绍MFC的书不但数量多、篇幅大,而且那行文的派头也最足,给我的印象,好像MFC就是软件开发皇冠上的明珠,掌握了它就可以俯瞰众生。所以我买了好几本大部头的MFC书来啃。老实说,如果抱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心态去学习MFC,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在微软强大的开发环境支持之下,照着书上的例子多做多练,上手并不难。但对于我来说,越是使用MFC,我就越是不满。第一,我不明白MFC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特别是那个Document/View,到底有何奥妙,第二,我看不懂MFC里那许许多多奇怪的宏,第三,我不知道MFC是怎么跟我熟悉的Windows API环境结合起来的,或者更具体的说,MFC是怎么能够把Windows巨大的switch消息处理结构拆接到一个个类的消息处理成员函数的。简单的说,我完全无法把MFC与我熟悉的C++连接起来,两者之间似乎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让我觉得MFC完全是另一门语言。我花了不少心思去猜测、分析,并试图阅读MFC的源代码,但是那时候的能力还非常浅薄,完全无法理解MFC的奥秘,也无法弥合那个断层。很多次,我都不禁灰心地想,也许自己并不是写程序的料,或者不是搞C++的料,或许应该放弃。我只站在那里翻了五分钟,就被其中的内容“雷”得头皮发炸——这本书不但正中靶心地直接打到我的兴趣点上,而且语言之优美,内容布局之巧妙,都是前所未见。记得那本书的价格不菲,我当时着实负担不起,于是找同学借了钱也要把它买下来。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每天捧着这本书反复琢磨到深夜,感觉所获得的长进,比前面几年都要多。当时我就想,如果有朝一日,能够结识这位侯先生就好了几年之后,这本书的第二版以《深入浅出MFC》为名发行,畅销海内,终于有更多的人得以见识这本技术图书。

公司宣传片拍摄-版权信息
公司宣传片拍摄-
虚拟演播室拍摄 三维动画制作 MG动画制作 影视视频制作 企业宣传片制作 公司宣传片拍摄 天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地址:天津市西青区王顶堤商贸城58众创 本站视频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津ICP备14005706号-1

友情链接: 赚客吧 企业广告片拍摄 活动策划 企业宣传片制作 年会活动策划 广告片拍摄制作 动画制作 多媒体企业展厅 影视视频拍摄制作 广告策划公司 MV拍摄制作 企业宣传片制作 天津活动策划 设计制作公司 虚拟演播室 中国家居网 短视频运营 动画制作公司 广告片制作公司 活动拍摄 VR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