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柴静用纪录片驱霾纪录片常被人们认为是小众的,科学传播也往往不待见,这让我想起了“李约瑟之谜”。近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研究奥斯卡揭晓了,影视视频制作国人多关心剧情片,很少关注纪录片。前几年,有一部由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演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荣获奥斯卡奖。这是一部讨论地球变暖的科技环保类纪录片,戈尔也因此及一系列环保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柴静能否有此荣幸先不说,但柴静这部纪录片的风格确实有《不可忽视的真相》的影子。也是以个人讲述的方式,但柴静的讲述能力无疑比戈尔更强。娓娓道来之中,却是撕心裂肺的残酷事实。这让我想起另一位女记者史立红拍摄的环保纪录片《唤醒绿色虎》。然而,柴静的纪录片不止于科学传播,也不止于环境保护柴静关注环保已久,我曾经看过她写的《我为什么不愿意再回山西》,评论电影三枪拍案惊奇。诉说她童年的阴霾。但引述静如此认真扎实的调查要得益于她在《新闻调查》多年的历炼,柴静如此深入浅出的思想表现力得益于她的老师陈虻,她清楚的记得刚进央视时的一幕:一位记者向陈虻抱怨,思想?我妈不懂。陈虻随即摆了三样东西分别代表:你妈、思想和你。他教导说,思想没错!你妈(代表观众)也没错!是你错了,是你没有用电视语言把思想很好的传递给你妈。科学和思想是抽象的,但在电视传播中一定要转换形象生动的语言。国人不仅需要人文情怀,还需要科学精神。时代不仅需要歌功颂德,也需要针贬时弊。为什么西方观众喜欢看科教类纪录片,不能简单归结于国民素质,还要看纪录片人有没有用心去拍摄,用科学的态度去传播。为此,柴静不仅使用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和观察,而且使用动画和大数据。寓思辨于形象之中,寓观点于切肤之间。我始终认为,优秀纪录片也可以做得好看的,如《舌尖上的中国》;优秀纪录片还可以是有力量的,如《大国崛起》近年来,我国纪录片有了较大发展,但类型品种还比较单一,尤其是科技类纪录片与国外相比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科教频道理应肩负此任,但观众见到的是《百家讲坛》的故事会,《走近科学》的装神弄鬼,少有扛鼎之作。一部《互联网时代》出于央视二套,而《穹顶之下》正如一位央视记者所说,曾经的央视人柴静没有把这个心血之作交给老东家,而给了人民网和优酷。难道此类纪录片不适合传统主流媒体吗?如果是这样,请把“主流”二字拿掉好了。在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属于新兴媒体,属于公民社会,属于观点传播。人民网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关于转基因,关于雾霾,我们有很多问题要问,但很多时候难以找寻到相关资料,缺少权威而客观的解释。柴静们所做的事恰恰满足了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能出现更多的柴静、崔永元来做类似的调查,普及知识,答疑解惑。李佳佳Audrey崔永元自费百万调查食品安全、柴静自费百万调查空气污染,事关每一个人,他们替你我做了。没有探求真相的渴望、付诸行动的决心、坚持不懈的能力,一定做不下来。我觉得这事对新闻行业太具意义了:平台不再重要,公民角色崛起,文宣相形褪色。我们总是嚷着新闻到了死胡同记者都拿着工资干什么去了。不是新闻死了,也不是记者傻了,是我们的心,很久没有这样站在历史的长河边上扣问人性有人会问,制作这样一个视频,有多大成本?柴静说她个人出资100万,那是她作为一个知名记者的制作成本。如果完全从商业角度,一个合格的懂得控制成本预算的制作人,会怎样测算这样一部影片的成本?成本由哪些部分构成?柴静的视频是采访+调研同时进行,甚至在采访中就要开始撰稿以及随时调整纪录片的呈现思路,因此,贯穿她采访全程的一项重要支出就是差旅及拍摄人员的劳务费——不要小看这笔费用,柴静为此携团队(按照字幕上有几号人吧)去了洛杉矶、伦敦,中国的几个城市如山西、唐山,再加上北京奔波于北大清华中科院以及各种政府机关……加起来不少呢此外,为了拍摄出更好的效果,实现更好的制作水平,很多情况下,制作人必须提前来勘景:事前必须到未来可能拍摄的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熟悉当地的空间以及影像、声音上的可能性,为后续的拍摄预作准备。因此,这些差旅费有可能是多次的。在常规纪录片中,如果涉及明星等一次性出现的人员,为他们多次勘景是家常便饭影片里出现了两次动画演示视频,它的制作成本约十万到十几万不等,也有动画视频按照分钟计算费用,这个费用在制作成本中属于硬性开支,因为它属于另一个外部团队制作(哪怕只是几个人的小团队),我们管它叫做外包,靠公益可能在一部分上削减成本,但商业环境下,为保证质量,不太可能将成本减至零类似动画,只要是这种纪录片中嵌套了完整的视频,都可能需要这样的成本。不过,柴静倒是个聪明的制片人,尽可能不用动画的地方她都没有用,比如开头的数据罗列,她完全用图片+Keynote 效果演示的方式就搞定了值得一提的是,动画片中有左小祖咒的配音,这肯定是友情赞助了,双方都可以借助彼此的品牌营销,是互利的事情,但是商业环境下,这样的客串也是需要成本的授权费,这也是极其可能被忽视的一笔费用。电视台、影视节目制作中心都会购买这些授权库,而电视剧、电影中的这些素材,通常要聘用专门从事这些创作的人员(比如配乐)创作,并支付其费用这次影片的放映平台并非独家网络,但是点击数据结果呈腾讯一家独大的局面,一方面是依托微信发酵,另一方面腾讯视频的立体式推广也起到了不少作用。商业状况下,推广当然有成本,成本还得根据具体的影片来定。不过,柴静此次没有做任何线下宣传,完全互联网线上的推广,也是一种省钱之道这样盘算起来似乎真的有很多项成本,而通常纪录片回收成本的方式只有出售成片和在其中获得赞助植入,显然,这两者都不是公益者的选择。因此,柴静说只花了100万,从制片人的角度讲,她真是蛮省的!而且这些钱都用到了影片的制作目的上——完成度很高显然,商业角度下这样的影片拍摄不可能只有100万,柴静可以100万解决不见得你能100万解决,光是沟通成本就会很高——可见找到一个认真靠谱和负责的制片人真的很重要,也要了解这些构成,合理地监督沉寂了一年的柴静通过互联网推出了其公益之作《穹顶之下》,聚焦大众熟悉又陌生的雾霾问题,成为2015年首个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现象级视频。在这次事件的传播中,视频网站成为最重要舆论策源地,其中腾讯视频成为这次事件的最大推手。影视视频制作凭借立体化传播和全平台优势,其视频播放量迅速突破了8793万,占据全网近75%的流量,创全网第一。柴静《穹顶之下》视频上线后,腾讯网第一时间在首页首屏推出了新闻和视频链接,并开设了新闻专题进行深度报道,同样腾讯新闻客户端也在重要入口进行了推荐,并通过专题的形式对新闻要点进行了差异化分解,方便用户快速全面地观看。而在视频移动端上,腾讯视频不仅在首页首屏设置了观看入口,而且为了方便视频用户的浏览体验,对视频标题进行了解读,即“记者柴静归来 多个污染现场实地寻找雾霾根源”,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点播观看的动机。除了常规性的传播武器,腾讯网还运用了微信这一覆盖用户最广的核武器进行传播,通过微信新闻带出视频进行播放。这种海陆空全平台作业,通过一体化的新闻社交方式进行传播,进一步扩大了柴静纪录片的影响力。这也进一步说明,在信息过载时代,稀缺的、优质的严肃内容具有强大穿透力,一旦与最强大的社会化传播平台结合,它可以迅速穿透平台钳制,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海中瞬间脱颖而出最后,柴静《穹顶之下》这一事件传播热潮背后的冷思考也值得玩味。在传统视野里,视频网站大部分是电视剧、电影、综艺等娱乐类内容,娱乐化似乎就是视频网站的唯一目标。然而腾讯视频运营的这次柴静纪录片传播事件,没有把它做成一个娱乐事件去迎合大众,而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去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据了解,腾讯视频筹备的大型网络出品剧《雾区》也将在今年上线,其目的同样是通过诠释雾霾的危害,呼吁大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这一做法与柴静做的事情不谋而合。这些都让我们惊喜地看到,视频网站不只可以娱乐用户,而且还能聚焦民生,去引导大众关注公益的社会价值,成为社会正能量的策源地。综合看来,影视视频制作在公益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层面上,视频网站还可以做得更多“我们怎么办”是有路可寻的。从英美的治理经验可以看到,发生过“大烟雾事件”的伦敦当时的污染比当下中国更严重,Discovery探索频道之赤道系列 Equator全6集 汉语普通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发生过严重“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洛杉矶,车辆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象解振华主任所说,人类的教训和经验放在那里,证明污染可以解决,而且不必那么久,中国已经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到峰值,碳排放与雾霾同源,有协同减排效应,这个峰值的倒逼,意味着未来只能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方向去,不走唯GDP道路,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产业结构都会随之改变,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未来的创造者是抓住先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