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在《枣庄市志》里,关于台儿庄的介绍,只是一些泛泛之语,信息量并不大。但是,字里行间,依然藏着乾坤:历史上,台儿庄行政区划更替频繁,区域隶属多变,明朝起属峄县管辖,《峄县志》中有记载,“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是“徐兖间一都会也”,乾隆帝称之为“天下第一庄”中国的各级政府,有一个让外国政府望尘莫及的特色:调控力强,办事效率高。这个特色,在枣庄市政府得到体现:市政府办公室的人被迅速动员起来,大家都领受一项共同任务,出差时须到当地的书店、图书馆、旧书摊去转一转,收集与台儿庄有关的书籍和资料,旧书网上的相关书籍更是被一网打尽伴随着资料越摞越高,遥远而陌生的台儿庄,渐渐拂去历史尘埃,款款向人们走来,模糊不清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台儿庄的名字,在现有的发现中,最早出现在唐代立于准提阁的碑文中,称为“台家庄”。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扬州道在台儿庄东南黄林庄前立有河防碑,上有“台儿庄”仨字。《明史?河渠志》中,也有“台庄”、“台家庄”的称谓。台儿庄城内的凤凰台、朱台以及附近雷台、西墩等地出土文物,多是汉代以前的文化遗址,说明台儿庄最迟不晚于汉代就有村落台儿庄土圩始建于元代。那时的台儿庄还是一个荒凉的小村庄,不为世人所知。直到大运河泇运河段开通后,得益于南北漕运的发展,地处苏鲁交界的台儿庄才迅速崛起,成为南北货物中转的集散地,也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承接点在元代之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是一体的,哪里是经济中心,哪里就成为政治中心。那时,产粮食的地方才能形成政治中心。到了元代,建都北京,北京不是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还是江浙等南方,元朝廷把运河往北京拓延,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京,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开始出现分离那时的交通工具落后,只能依赖人力运输,走陆路太慢。一个人如果用木轮车推300斤粮食,从浙江走陆路运往北京,可能到不了半路,就把整车粮食吃光了。所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研究,大运河就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干道中国的古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末期的鲁哀公九年(前486年),吴王夫差开辟邗沟。若以此为大运河起始点,到2014年,已是整整2500年。这个时期的运河,便是现在江浙水乡运河网的前身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500余万民工,费时6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呈“L”形,由余杭(今杭州)、扬州向西北通到中原洛阳,再折向东北通到北京,公司宣传片拍摄形成完整体系,史称隋唐大运河。这条运河运营500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元朝时,因建都北京,大运河改道,不再绕道中原的洛阳、西安,而是南北取直,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凿竣,缩短900多公里,总长为1794公里,史称京杭大运河,其长度相当于苏伊士运河(1869年竣工)的10倍(全长172.5公里,另有一个数据为190公里)、巴拿马运河(1914年竣工)的22倍(全长81.3公里,另有一个数据为65公里)由于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河流基本上呈西东走向,故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说。京杭大运河则是南北走向的,将五大水系人工地串联起来,由北到南依次经过海河、黄河、企业宣传片制作淮河、长江、钱塘江水系。这条运河一直通航700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运河在济宁以北才断流,但南段仍然使用至今明朝自永乐年迁都北京后,实行南粮北运,加之朝廷禁止海运,全赖河运,遂对元代运河进行一番改造和疏通,成为朝廷的政治、经济生命线。如果两三个月不通航,北京缺了粮草,就会出现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从永乐一直到嘉靖年间,京杭大运河基本畅通当时,黄河的走向并非如现在这样从渤海入海,而是从河南兰考向东流到徐州,从徐州注入黄海。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过来之后,沿着现在的微山湖以西到徐州。从徐州到淮安之间的330华里,走的是黄河河道黄河是季节河,洪水泛滥时,船只无法上行;枯水季节,黄河里又缺水。在徐州东边不远的地方,有两座比较狭窄的黄河口,分别叫“徐州洪”和“吕梁洪”。“洪”是徐州方言,指急流冲到石头上形成的旋涡。徐州洪和吕梁洪所在的两边是山,中间形成非常窄的河道,河道底下有卧牛巨石,这样就形成洪。顺流而下的船只行至徐州洪和吕梁洪,如果触碰到水下的卧牛巨石,势必船毁人亡;溯流而上的船只通过徐州洪和吕梁洪时,必须靠纤夫在岸上牵引助力,即使如此,如果舵手掌握不好,仍会导致灭顶之灾。所以,徐州洪和吕梁洪犹如鬼门关,行船过往者莫不心惊胆战从嘉靖年开始,黄河频繁泛滥决口,冲毁运道,造成京杭大运河断航,严重时甚至半年不通航,影响了漕运的安全。明隆庆三年(1569年),黄河沛县段大决口,2000多艘漕船滞留在邳州。两年后,黄河邳州段再次决口,数千艘粮船损坏,40万石漕粮被淹,上千名运粮士卒死亡。当时,北京需要从江浙运粮420万石,折合25万吨。漕运一旦中断,北京就会出现危机为避开黄河对运道的威胁,许多治河大臣提出新开一条运河,改“借黄行运”为“避黄行运”。御史大夫翁大立奏请朝廷开挖从山东微山县夏镇到江苏邳州的“泇运河”,河段全长为260华里。“泇”的由来,取自于抱犊崮山区的两条河,山的东侧叫东泇河,西侧叫西泇河,两条河均往南流,最后汇成一条,便成泇河。东西走向的泇运河开通之后,泇河可以为运河补给水源。按翁大立的方案,运河不仅可避开黄河,还可缩短70华里航程朝中廷议准奏,但不久黄河水退,京杭运河得以顺畅通行,翁大立的奏折竟被束之高阁隆庆四年(1570年)六月,鸿沟、境山、淮河疏浚等水利工程竣工。隆庆帝非常高兴,想要擢升翁大立。就在这时,黄河、淮河同时发水灾,引发决口,不少河道被淤塞。更严重的是,泰山庙到七里沟,十多华里淮河被淤塞,独一无二的 Olympus 奥林巴斯 35SP淮河水从朱家沟满溢而出,居然改道至江苏的清河县河南镇,与黄河合流此时翁大立正在京师担任工部右侍郎一职。隆庆皇帝下令,让新上任的河道总督都御史潘季驯总管水利工程,负责防洪治灾。不料,黄河又在邳州大决口,睢宁水道被淤塞长达100余华里。翁大立马上上奏,建议开泇口、萧县二河道,并配合潘季驯,重新筑造堤坝,弥补决口。水灾不久消退,国家地理频道掠食动物生存战 Secret Life of Predat,漕运得以畅通,翁大立等人却因“迟误漕粮”遭削职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黄河再一次决口,河堤溃口达200华里,滔滔洪水灌入徐州、沛县一带。总河尚书舒应龙在微山湖以东开渠45华里,历时5个月,将微山湖水引入泇河,由于河道浅窄,无法行舟。此后10年,总河都御史刘东星将泇河不断开宽、加深,终于能行舟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又在黄庄段决口。为了避免黄河之灾,总河侍郎李化龙主张继续大开泇河。在他及其继任者曹时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泇运河终于畅通,大运河上的三分之二粮船经由这里北上,数量达7700余艘。此后,每年3月开泇河坝,由直河口进;9月开召公坝入黄河,粮船和官民商船皆以此时为准。至此,泇运河成为明清时期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交通命脉。泇运河的开辟,确保了南北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无阻,漕船借此可以安全顺利地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输往京师重地,保证了国家的安全稳定而台儿庄的开埠,则是在万历三十二年。泇运河的开通,让一个地处一隅的弹丸小村身价倍增,幸运地成为漕船和商客云集的交通重镇,并从此与大运河的命运休戚相关泇运河开通前,微山湖还没有形成,这一带十几座小湖泊互不联系。泇运河开通后,为了确保旱季时运河的水位,明朝廷在微山湖下游筑起一座大坝,把水储存起来,这才把十几座小湖泊连成一片,便形成微山湖从台儿庄到微山湖一段,呈东低西高之势,台儿庄比微山湖的湖底低7米,比微山湖的水面低20多米。如果任水自流,如此大的落差,上游的水会很快倾泻而尽,加之水流湍急,下行船只风险大,上行船只航行难。为此,李化龙在主持开挖泇运河时,从台儿庄到微山湖的湖口,影视视频制作共修建8座船闸明清时期,从南方到北京的漕船和商船多达10万艘。除去冬季两个月河面结冰不通航,这10万艘船只能在10个月内通过。过船闸时,由于闸室较窄,船只通行缓慢。过不了船闸的船只便滞留在台儿庄。他们就需要上岸补给、消费、娱乐,台儿庄便迅速繁荣起来,城市规模逐渐扩大第一次是明万历年间,泇运河正式通航之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朝廷在台儿庄设巡检司,负责管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60华里的河务,同时管理地方社会治安。随后,朝廷又在这里设置县丞、守备署。泇运河也被习惯称作台儿庄运河第二次是清朝初期,台儿庄由镇变城。清顺治四年(1647年),在兖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建议下,峄县县丞雷烇主持台儿庄土城建设,其资金来自峄县的赋税钱粮和当地士绅的捐助,第二年竣工。土城南傍运河而建,首尾衔接运河。峄县管河县丞署移到台儿庄南门里,俗称“小衙门”顺治十四年(1657年),沂州镇(清朝的地方驻军编制,分为协、镇、营、汛、塘,“营”相当于正师级的军分区)前营自安山镇(今东平县商老庄乡大安山村)移驻台儿庄,分守峄、郯、台庄等处的运河河闸。最高武官为从三品游击,另有千总2员、把总4员。此时的台儿庄,意味着已经成为运河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