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邦德侃历史又要来了,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历史知识,说不定你能有意外的收获。作者谢明红,编辑李春晖说,‘鸡头饭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快过去了’,一直觉得纪录片中的引语形式大于内容。然而,当汪曾祺的文字在《味道世界2》中被打出来时,他们还是被触动了。想起一个黄色的故事,唐明皇称赞杨太珍的事业线是鸡头肉剥得软,温,鲜,以前总不懂。看到图中QQ玩的鸡头米仁,我才明白了道理。一定要漂亮,不能吃。大概是《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玲珑风吧。在2012年的《舌尖》之前,美食纪录片大多是纪实性质的。1980年的日本纪录片《中国的饮食文化》,叙事语言古板程式化,与僧人念经没有太大区别。而广州盘溪酒家的100块奶油蛋糕,如今已经丢失,但做法却留在了这部纪录片中。若干年后,如果再读《舌尖》,恐怕很难恢复那些失传的菜肴,它的成功除了摆脱了古代文献的性质,还在于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将食物,故事,情感等因素融于一炉。往往饭菜还没准备好,人们的故事已经占了一半篇幅。这是美食纪录片的人文复兴时代。2018年的《味道世界》脱胎于舌尖,在叙事上呈现出明显的倒退。省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不必要的煽情或潜在的说教。本土化叙事与国际化主题的结合,就是美食纪录片的新食本时代。如果说《味的世界》与《舌尖上的中国》都是精致的原教旨主义,那么区别就只是以人为本与食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