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纪录片的叙事艺术--以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为例
原作者:彭贵兵华东政法大学
负责编辑:马万奇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编辑严燕禄
公益平台:文化上市公司
文公的使命:让文化引领首都
WXID:文化公司
作者简介:彭贵兵,华东政法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兼硕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新闻中心秘书长、中国新闻与新闻史学会媒体法规与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法制学会理事。目前,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现代传播等权威和核心新闻传播学期刊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CSCI论文30余篇。
摘要:创新中国作为一部科技纪录片,在继承传统纪录片叙事技巧的基础上,突出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即讲故事不再是对科学技术的解读,而是为了突出人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此外,创新中国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使观众再次感受到配音艺术家刘毅的声音,达到了大师的记忆,也是纪录片创新中国的感受。
谈到纪录片的叙事,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讲故事。叙事是纪录片展现镜头、表达思想、吸引观众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揭示纪录片真实事件背后规律和本质真相的一种手段。[1]对于人文和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来说,从个人和历史的角度写故事是一种容易操作和可行的策略,因为个人和故事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上很容易找到和挖掘,但对于科技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它们仅限于专业性、系统性、理性的符号学和提供大量关于尖端科技、人工智能和其他主题的数据。寻找和挖掘它的故事将不像关于人文和历史主题的纪录片那么容易。然而,大多数科技纪录片仍在寻找和挖掘故事,因为故事在吸引观众、解释复杂的科技原理和术语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而且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当然,在讲故事的叙事中也有极少数的科技纪录片,也有例外,使用科技纪录片的叙事技巧,一定是那些科技内容更深入地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科技内容也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使用。在对央视科技纪录片网络时代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脱口讲故事的叙事策略正是纪录片独特的叙事方式。[2]。
不久前,央视推出了科技纪录片创新中国,它继承了纪录片在叙事技巧上常见的叙事策略,但影片在叙事技巧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这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创新型的中国是一部典型的科技纪录片,以最先进的科技突破和最新的科技热点为重点,以信息、制造、生命、能源、空间和海洋等领域为重点,从国际大视野探讨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及其对全球科技发展的影响。这部电影不仅关注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人工智能配音的大型纪录片。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各行各业都在尽可能多地使用这种尖端技术。纪录片创新中国是在这一前沿技术的实践中独创的,受到了众多纪录片制作人和评论员的好评。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成就指标之一。目前,中国在光学量子计算机、空间站规划、智能制造、3D打印、无人驾驶飞行器、物流无人机、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和海洋探测等技术领域都可以迅速发展,这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分不开的。本文并不是从时代的大背景来解读电影的实用价值,而是从叙事文本的角度来解读电影在叙事中的独特特征,特别是如何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
一、突出人类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
一般来说,科技纪录片采用讲故事的叙事策略,更多的是为了解读复杂而晦涩的科技原理,让人们对看纪录片感兴趣。创新型中国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但不仅仅是这样。创新中国中的一些科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如光学量子计算机、空间站程序等。对于这些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科技,如果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不能用更好的形象叙事策略来表达,那么普通人就很难理解这些科技术语和原则。就科技纪录片而言,只有将科技与故事完美地结合起来,观众才能对尖端科技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而且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纪录片创新中国通过叙事策略追求人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换句话说,讲故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来达到一个良好的沟通效果,而是一个真正的讲故事的人。科技创新主要来源于人类的创造,记录片的讲故事叙事,也体现了人的主要价值。这里的人不仅是中国社会的底层人物,也是著名的精英。
例如,从电影信息第一集开始,就讲述了记者陶文斌及其同伴的采访经历,从而引出陶文斌的家乡--江西赣州物流无人机试点项目。江西赣州物流无人机试点项目本身,应该被视为一项比较有趣的科技创新,离普通人的生活不远。对于人们熟悉的这种科技创新,影片并没有直接介绍江西赣州物流无人机,而是突出了纪录片叙事的叙事策略。通过讲故事来制造悬念--为什么陶文斌和他的同伴能在采访这么多人时脱颖而出--自然会导致这部电影的叙事。这种讲故事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也凸显了陶文斌等人在科技创新中的主要价值。陶文斌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信使,但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运用,因为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知识精英和科技专家的研究、开发和创造,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检验。
更有甚者,在生命的第四集,当你谈论登革热,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时,人们不禁会想:小蚊子如何传播这种能杀死人的疾病?要回答这个科学而又极其微妙的问题,纪录片必须在拍摄前和后期制作上下功夫。为此,电影导演在图像叙事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广州南部登革热传播的节奏快,实验室展示了优良的蚊虫实验操作等。然而,对于登革热的解读,这些视频叙事并不是主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类叙事。这是对中山大学西志勇教授的介绍,他专门从事蚊虫传播疾病的常年研究。在解释登革热病毒时,席志勇教授和他的团队获得了更多关于蚊虫蛋试验过程和他们经历的故事的注射,讲述了习和他的团队是如何最终发明了一项新的预防和控制计划来遏制登革热蔓延的。在这里,记录片讲故事不仅是对登革热病毒的解读,也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能力和智慧的火花。
图1
就科技纪录片而言,这种叙事手法不仅揭示了科技的复杂原理,也揭示了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能力和价值。如果我们盲目地讲科技创新的故事,忽视人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那么电影无疑会成为一部冷冰冰的科普宣传片。实现科技与人的完美结合,是科技纪录片叙事创新的重要策略。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和复杂,它与人类的创造是分不开的。换言之,科技纪录片不是一部科普宣传片,而是反映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无论社会地位、身份和职业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些人都应该在纪录片的叙述中表现出来。在纪录片创新中国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带头人探索科技的发展,而且还发现普通的顺风信使可以了解无人机驾驶的故事。它不仅能理性地实现对科技创新的深刻理解,而且能在情感上与科技创新中的人们的故事产生共鸣。它不仅生动地解释了中国在科研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而且调动了观众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宏观叙事与微观故事的整合
创新中国有六集,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潮水、50分钟。从表面上看,每一集都是一个单一领域的科技创新,但实际上这六集并没有完全分裂,其中有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人工智能技术。在每一集谈论科技创新时,总是采用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策略,给人一种成就感和自然成就感。受内容主题的限制,科技纪录片往往给人一种宏大的叙事感,或刻意地穿插故事。为了打破这一审美思潮,创新型中国的编辑和导演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
例如,信息第一集的开篇首先是一个宏大的叙事,讲述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然后进入微观叙事,展示了无人机物流快递员的采访场景,然后将镜头延伸到宏观场景,讲述了中国巨大多样的地形,这就带来了高昂的交付成本。普通的人工交付很难实现全面覆盖,而无人机的发明将延长人类有限的速度。然后,摄像机深入到深圳无人机的研发基地,将叙事再带到微观层面。电影制作人是基于宏观-微观-宏观-微观的路径来调动视听语言,节奏紧凑,变化丰富,使观众的兴趣得以持续观看。
例如,潮水之初第六集从微观叙事入手,讲述了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死。就在人们想知道为什么要讲述南仁东的个人故事时,镜头突然转向宏观叙事,引出了贵州省平唐山坳陷天眼首次发现的两颗脉冲星,以及南仁东为之奋斗了23年的射电望远镜的研制,以最完美的方式向崇高的科学精神致敬;然后,迅速转换多个镜头,表明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禀赋。于是,镜头转向北京八达岭长城,一个宏观的叙述导致了八达岭高速铁路长城车站正在努力建设。这种宏大工程的建设必须依靠人的力量,在工程建设中镜头自然落在个人身上,镜头又回到微观层面的叙事。该项目的建筑师倪派(Ni Pai)每天必须花上几个小时来检查项目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小问题。就这一叙事而言,电影制作人按照微观-宏观-宏观-微观的路径来展示镜头。通过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的交替运用,让人们看到科技纪录片是如何时时刻刻贯穿于人们的故事之中的。这个故事从南仁东方的两个人开始,最后是倪氏派。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在科技纪录片中具有不同的优势。
宏观叙事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庄严、沉重、深刻的感受。在介绍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技的发明与创新、科技创新的曲折过程中,大多采用宏观叙述,而在描述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辛勤工作和杰出贡献时,如何实施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则主要采用微观叙事。这两种叙事方法虽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切入点,但它们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控制着整个纪录片的叙事节奏,从而将六集的内容以300分钟的细节和包容性连接起来,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故事在整个纪录片中的穿插,而不是导演的刻意,而是自然的成功。
3.巧妙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具有温度和情感的纪录片。
作为一种电视语言元素,口译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如画面、字幕、同时声音、音乐、音频等。它是通过听觉情感表达受众思维活动,从而准确理解作品意图的一种手段。在电视节目中,解说的主要功能是扩大画面信息量,挖掘画面内涵,渲染场景气氛,提炼升华主题等。[3]良好的解释和配音是纪录片成功的重要基石。一个好的配音解释,不仅能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听享受,而且还能提高整个纪录片的艺术美。在创新中国的拍摄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内容与艺术表现的有机结合,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部电影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刘毅的声音,刘毅是一位著名的配音演员,他去世了。
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用于人类语音仿真,前创新中国已被广泛应用,如地图林志玲的导航、安吉比版本的天气广播、音频阅读,使阅读不再枯燥乏味。这些配音充分反映了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百度人工智能、iFLYTEKAI等语音合成技术都是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的成功范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模拟人的声音甚至取代它是可能的。那么,未来的电视评论员和主持人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呢?曾担任央视著名主持人的赵忠祥承认: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机器可以完全模拟人的声音,但是,一个人充满情感和原始的理解和加工的解释,机器模拟是不太可能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刘毅解释的声音,而创新中国就是这样做的。然而,这种人工智能合成语音技术的仿真并不能模拟刘毅的情感和细腻,还会暴露出机器的寒冷。正如一些评论员所说:2017年9月15日晚些时候,72岁的天文学家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去世了。这个解释应该表达对科学家的怀旧,但爱的配音却是冷酷的,僵化的,没有情感色彩。[5]机器人不能完全取代评论员和主持人,但它并不否定人工智能机器人对电视解说主持艺术的影响,这已在创新中国中得到了体现。
图2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著名配音演员刘毅的原声,让世界再一次感受到大师的声音魅力,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这方面,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系统可以提前提取刘毅的语音DNA,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一层情感色彩或特殊语调,直到符合刘毅的声音、语调和口音。[6]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可以复活刘毅的声音,这再次证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人工智能技术拓宽了纪录片解释与配音的创新空间,使科技真正为艺术服务,提高了纪录片的艺术想象力,从而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对纪录片创新中国的影响更大,提高了创新中国的叙事价值。人们普遍认为,衡量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它的叙事艺术是否为观众所认可,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但这种评价标准仍然狭窄,没有真正考虑到纪录片的终极叙事价值。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创新中国实现了终极叙事价值。它不再仅仅用语音合成技术来再现李仪的原声,还用另一种方式来记忆已故的大师,它不仅是科技领域的热纪录片,也是用温度和情感制作纪录片。在注重叙事技巧的基础上,创新中国进一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价值。
结论
科学和技术纪录片,由于主题本身的局限性,其制作和播出更有可能形成乏味的刻板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科学和技术纪录片中没有创新的余地。科技纪录片在继承原始叙事艺术的基础上,要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叙事特色,善于运用创新的科技为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服务。创新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纪录片叙事中继承了过去。
图3
首先,要提高叙事的叙事价值,突出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努力和贡献,将这种叙事方式融入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使观众感觉不到讲故事是故意使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上述讨论,不难发现创新中国也与其他科技纪录片一样重视讲故事(进行),但其叙事目的并不是让观众对科技创新有生动的理解,而是要突出人在科技创新中的主要价值。换句话说,纪录片创新中国并不是一个故事的故事,而是突出了人的故事,真正实现了幻灭,回归了叙事的本质。此外,创新型中国更注重宏观叙事与微观故事的巧妙整合,而不是对科技的解读,这是创新型中国在叙事叙事中的独特之处,或开启之上的叙事艺术继承。
其次,运用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复活配音艺术家刘毅的原声。创新中国不仅通过镜头展示了中国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而且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国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而且充分利用了创新科技,这也是中国纪录片史上第一次使用人工智能配音。人工智能配音不仅使人们再次聆听大师的声音,而且增强了纪录片叙事的艺术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人工智能配音,增强纪录片的叙事价值,也给配音艺术家刘毅的记忆。创新中国的这一创举,可以说是在继承文献解释配音的原始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开放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迈出了稳健的步伐,在许多边疆地区,中国的科技水平与世界水平完全一致。创新中国纪录片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发行的。这不仅是对科技纪录片的叙事和诠释的创新尝试,也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最好礼物。
文章来源:
这篇文章首次发表在2018年中国电视台第12期第38-41页,全文经作者授权转载。
注:
[1]朱海平,电视纪录片小说的实践与探索,记者,第1号,2009年。
[2]彭贵兵,科技纪录片创新策略研究,中国卫视,第10期,2015年。
[3]孙占山:电视纪录片配音解读,当代电视,第4期,2011年。
[4]郭怀一:人工智能模仿赵忠祥:主持人可能得丢掉工作,北京青年报,2017年8月17日。
[5]创新中国--世界上第一部表彰中国声音的人工智能配音纪录片
Http://jishi.cctv.com/2018/01/19/artilehp2cl5fk8wmk1vd8f8180119.shtml.
[6]用人工智能重塑大师的原声,用温度制造创新中国。
http://www.sohu.com/a/218211400_100084873
封面和插图来源:
封面:
Http://pic.sogou.com/d?query=%a1%b6%b4%b4%d0%c2%d6%d0%b9%fa%a1%b7&mode=1&did=8#did7
图一:
Http://pic.sogou.com/d?query=%a1%b6%b4%b4%d0%c2%d6%d0%b9%fa%a1%b7%bc%cd%c2%bc%c6%ac&mode=1&did=138#did137
图二:
Http://pic.sogou.com/d?query=%a1%b6%b4%b4%d0%c2%d6%d0%b9%fa%a1%b7%bc%cd%c2%bc%c6%ac&mode=1&did=46#did45
图3:
Http://pic.sogou.com/d?query=%a1%b6%b4%b4%d0%c2%d6%d0%b9%fa%a1%b7&mode=1&did=45#did44
版权公告:
文化上市公司的官方账户是一个开放的学术公益平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免费转载文化上市公司官方账户的文章,但请注意转载的文章来自文化上市公司的官方账户,请充分说明文章作者和相关来源。对于没有按照这一规定复制的人,本官方帐户将保留调查所有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文化上市公司的公共账户地位。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基本单位
文化上市公司
代表了文化产业中最先进的生产力。
微信来自同济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
共同研究小组创建的公共福利开放平台,
为了分享文化企业的研究成果,
与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的共同见解
全球文化产业的历史演变、世界格局、战略价值和未来趋势。
贡献与合作链接:zangzp@fudan.edu.cn
文化上市公司公共福利平台
学术顾问
谢雪芳藏志鹏
总编辑
轮值主编:张玄宇
轮值副总编辑:吴前英马万奇
推荐阅读
1.图书产品复合权的保护与利用分析
2.手机短视频重复观看的传播特性研究--以斗音短视频为例
3.[文公智囊团]--从企业聚集到关系网络:对网络时代创意产业的新认识
4.[文公智囊团]技术赋权:新的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
5.新媒体语境下时尚宇宙的身体消费文化现象探讨
6.血观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
7.[全球报告]中日韩文化创意产业竞争格局研究
8.陈颖:文化创意产业化整合的路径、障碍与对策
9.光节奏重建的理论研究:机器创造力时代文化产业的生产战略
10.[剑专家]赵敏,文化主题的自我证明:美国版西游记的改编、原创性和对话机制--西游记回到搜狐看更多
负责任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