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两部比较中西教育的纪录片。
一个是与Z班,在丹麦的9年,2013年由丹麦拍摄。中国初中三年级的13年级。
英国广播公司(BBC)2015年拍摄的中国教师去英国接受汉语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上海这个15岁的群体在以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为重点的比萨考试中获得了65个国家的第一名,自那时起,世界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基础教育。
第一部纪录片是哈尔滨和丹麦的一所好的公立初中,比较了两国在同一层的初中生(为什么是哈尔滨,因为纬度很近)。
面对同样的考试,中国学生在数学几何学上击败了丹麦学生,而丹麦学生则在英国几何学中击败了中国学生。
在其他情况下,中国学生也更善于创造性和协作能力,丹麦学生通常被认为具有更大的优势。
尽管如此,中国学生的性教育却是一片空白。
丹麦的九年级学生在中国中学入学考试的数学试卷上平均得分为30分,超过了丹麦的教学大纲后,分数就下降了。
第二部纪录片讲述了五名中国教师在英国一所中学进行为期四周的中国式教学实验。
包括:增加上课时间,严格课堂纪律,营造集体氛围,甚至升旗,课间练习,眼操都已迁入英国中学。
一个月后,英国班在实验中的考试成绩提高了10%到20%。
丹麦大多数九年级的学生都不知道如何相乘。英国的孩子听到正弦波和余弦的声音时,脸上都很困惑,他们也不明白光的反射角度。
作为一个中国观众,当他们看到一些丹麦初中生不做这个比例时,英国中学生听到三角函数时会打哈欠,这简直令人震惊,不能直接直视。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可避免地优于西方。
连杨振宁也这么说:
在中国,有些人认为美国的教育是好的,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把中学生送到美国接受教育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西方好吗?
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西方的好。真的是这样吗?中西教育的比较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丹麦和英国的两所学校从纪录片中摘录出来,并不代表西方公共教育体系的全貌。
事实上,丹麦和英国都是高福利国家,教育资源相对平衡。
如果我们在美国进行抽样调查,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同样在公共系统中,由于美国学校资源和社会税收之间的联系,豪华住宅的学校是高端的,而贫民窟的学校就像垃圾堆。
如果与私立学校相比,情况就更不一样了。
在美国戏剧规模的谎言(Lies Of Size)中,豪华住宅比比皆是的海湾地区,公立学校有足够的钱来与私立学校相提并论。
在BBC纪录片播出后,伊顿前教务长评论道:
如果这五位中国老师来到伊顿,他们应该很高兴。因为这里的孩子很能干,他们肯定不会让语文老师失望的。
英国的8所精英中学占牛津和剑桥学额的50%
看一看纪录片中丹麦和英国的两所中学。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首先,学生的进步是不同的,而且分层很严重。
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数学上取得满分,达到高中一年级的水平。
成绩不佳的学生仍在小学三年级,成绩不佳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15-20%。
第二,教师不能建立权威。
学生们迟到了,上床睡觉,玩电脑,泡茶,不做作业,随意插嘴,老师易怒而无力。
此外,这部纪录片还反映了三个国家年轻人的精神面貌。
中国儿童野心勃勃,目标明确;
丹麦和英国的孩子是自由和放荡的,他们愿意平庸,没有羞耻感,没有焦虑,根本没有竞争感,甚至排斥和孤立学习良好的好学生。
丹麦的高级教师和教育专家正在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合作和创新不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基础知识作为预兆,创新就是空中楼阁。
我开始学习并不是因为我高兴,而是因为我乐于学习知识。
把虎母蔡美儿的话连在一起:没有什么好玩的。
寻找相互学习的教育改革方向
在看了这两部纪录片后,我觉得自己被困在喉咙里了,感觉到了很多情感。
我认为这两部纪录片的目的不在于显示哪一种教育方式是最好的,而是为了在相互学习中找到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在加拿大上了大学,孩子们也上了加拿大的小学。
我是各种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家庭委员会成员、体育俱乐部的志愿者、童子军队长,我还研究过不同类别的各种夏令营。
我与许多不同种族和背景的家长进行了交流,我也认识许多小学到大学的老师。
我得出的结论是
首先,精英永远是精英。
能够在一种教育体系中取得成功的儿童也可以适应另一种教育体系。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是一片混乱,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就像一条鱼在水里,这样的孩子却很少。
丹麦中学和哈尔滨中学的学生都有提前读完论文的学生。丹麦学生的最高分也高于中国学生。
第二,没有一个教育系统是完全可信的。
无论哪个国家,公共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花更少的钱,做更多的工作,以培养守法的纳税人为底线,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总是需要额外购买的。
大多数公立学校都面临教师短缺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一名教师虽然掌管着20多名儿童,但中国的情况似乎比中国好,但实际上对每个孩子的关注仍然不够。
第三,西方体制比中国更官僚。
西方公立学校有许多教师,由于工会的保护,学校不能开除这些不负责任的教师。
校长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人送到其他学校,甚至在推荐信上写好话(谎言)。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西方教育缺乏基本技能培训,中国教育缺乏深度和热情。
只要前者是下一个残酷的,它就可以调整,而后者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在丹麦和英国的两部纪录片中,我们只看到西方孩子数学的基本技能非常差。我们看不到西方教育体系是没有戒备和无限的。当我们去海边给你打水针时,上帝会利用你爬上梯子,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来教学生。
以枫叶国家为例。
对于同样的公共制度,小学有自己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大纲,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按需入学。
除普通小学外,在语文选择方面,亦有中英法英及英西双语小学。
在学习重点上,有科学性、艺术性等特许公立小学。
在教学方法方面,有一些传统的教育小学,强调纪律,增加工作量。
传统教育的小学遵循古老的法律,要求学生穿校服,做家庭作业。
此外,还有天主教小学每天上宗教课。
以及那些需要通过智商测试和面试的实验小学(在中国是不允许的,但在加拿大仍然是明目张胆的)。
加拿大实验小学的智商应该达到130%。
即使在没有附加值的普通社区学校,教学也不一定很差。
为了促进中小学在年度排名中的良性竞争,历史悠久的普通公立学校时有发生。
中国不给小学排名,但加拿大会。图中显示了多年来加拿大一所学校的成绩。
西方教育体系认为,儿童需要感受到正确的挑战,并倡导及时满足自己的能力和好奇心。
在美国,像加拿大一样,从小学三年级起,教育局就有一个天才儿童班(礼品计划)。
由各学校的教师推荐,对于不适应群众性教学体系的天才儿童,要开展小班授课,增加学习内容。
如果你不进入才艺班,这并不重要。
加拿大从三年级起实行混合班制,允许一门科目跳升。例如,我的侄子在四年级,但数学课是五年级的。
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分层更加明显。
除了高中课程外,有能力的儿童还可以选修高级课程,如ib和AP。
据说有些孩子可以选择九AP,真的可以学到更多,而不是上限。
ib课程要么是一个半,要么是数学学习微积分,生物学做专题,历史写小论文,还要做150个小时的行动与服务,四年长,非常辛苦。
上过高级课程的孩子要到半夜1点或2点才能上床睡觉。
如果你想成为西方杰出的学生,你会发现你的头顶上没有天花板。
然而,受这一制度磨练的儿童具有抵御压力和学习能力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比中国学生差多少。
有些大学允许学生以高级课程代替学分。在高中修过高级课程的学生也可以节省大学学费和大学时间
找到你自己的土地
形成自我成长的力量
所以你看,不管是英国纪录片还是丹麦纪录片,它更多地展示了西方基础教育的困境,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西方教育体系有很大的灵活性。
被逐出这一机制的精英人数不亚于中国。
老实说,在轻松环境中成长的精英们,对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不那么功利,而是更加热情和执着。
不会有李美金说,高考650分,自己报上搞糊涂了什么专业;
高晓松也不会说清华的孩子们会问他们应该去一家外国公司还是一家国有企业。
这就是为什么在著名大学里最具研究精神的顶尖学生往往是西方孩子。
不久前,我读了郝景芳写的一篇文章,从宏观经济学到儿童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扎根。
扎根的能力是什么?
是要有一根深根,可以吸收自己的营养,把自己培育成一棵大树。
在未来的中国,经济放缓,房价高企,只有热岛,没有风口,窗户会越来越少。
人们不能再依靠形势,坐船获得时代的红利,而必须发展个性化、个性化,找到自己的土壤,形成自我成长的动力。
一个人生根的能力来自于在一点上扎根并深入挖掘的力量,而这种能量的培养是长期的。
没有自我的知识和生命的觉醒,一个人很难获得扎根的力量。
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制度不足以提供扎根的动力。
我记得的一个想法是郝景芳说:孩子们应该被允许浪费他们的时间。
同样,一位加拿大大学院长告诉我:让你的孩子感到无聊。
孩子们只有在未指定的游戏中才能找到真正的个人兴趣。
然而,在上面提到的纪录片中,中国学生每天学习12个小时,只有一个小时的私人时间,让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无聊和浪费,从而形成一种成熟的自我意识。
孩子们需要什么非结构化游戏?
近几年来,媒体的风向发生了逆转,一夜之间充满了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批评吹嘘。
然而,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教育结构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这样的教育制度将使儿童失去扎根的动力。
带着责任感和兴趣做事,比用热情和欲望做事更持久、更深刻。
基础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是个棘手的问题。
在矛盾得到解决之前,父母不得不摸石头过河,保持广阔的视野,尽可能地开拓各种可能性。
越来越多的我觉得,以爱为基础的中西结合,是正确的解决虎母蔡美儿在爱的前提下中西结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