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下之味》第二季开播以来,有人为高水准的制作点赞,也有人质疑审美套路。超越《舌尖》--美食纪录片能否拓展更广阔的表达空间?8年前,由陈晓卿团队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美食纪录片升级换代,商业化的进程。今年,《风味世界》第二季在腾讯视频上线,再次引发美食纪录片热议。 有人称赞这一季节目制作更多样,更精致,但也有人质疑观众是否对舌尖产生了审美疲劳。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道世界》第二季,这些年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发生了哪些变化? 除了舌尖,美食纪录片能否拓展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从《舌尖》到《味道》,陈晓卿团队在美食纪录片领域不断取得成功绝非偶然他们建立了成熟的模式结构,并以微创新的形式给观众带来熟悉的陌生感,从而保持了稳固的市场地位。 回顾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诞生,恰逢中国纪录片产业转型的实质性阶段。2010年10月底,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纪录片产业的若干意见》。 之后,央视纪录频道成立,开始以更大的投入探索制作更具商业性,影响力甚至能够输出海外的纪录片。时任该频道副总监的陈晓卿抓住这一机遇,从自己熟悉的美食领域入手,大胆借鉴BBC较为先进的商业纪录片制作模式,创作出了开创性作品《舌尖上的中国》,以BBC博物纪录片为代表的商业纪录片,在传统纪录片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模块化的结构,加入了更多娱乐元素,形成了被称为‘纪实娱乐’的节目风格,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翻看《舌尖上的中国》,你会发现它与BBC代表性纪录片的结构颇为相似。 它们都采用交叉编辑的方式,围绕同一主题,将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精彩素材串联起来。 首先,它为观众创造了一大批足够震撼人心的美食奇观。《舌尖》第一季取材于中国70个不同的地方。 云南的松茸,浙江遂昌的冬笋,湖北的莲藕,吉林的鱼柄头,云南的诺登火腿…… 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食材及其烹饪方法,借助高清摄像机和大量微镜头,化身为生动芬芳的影像,挑动观众的味蕾。其次,它通过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故事,把美食的描写拿出来。 比如,采摘松茸的藏族姑娘卓玛,湖北嘉鱼的职业挖藕工,绥德骑自行车卖黄馒头的大爷,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再者,它还蕴含着一定的人文思考,美食背后的地理,仪式,伦理等以精炼的叙事讲述,让观众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法等金句引人遐想,仿佛美食也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每个故事的结尾,还有出场人物的笑脸特写。 一个个有温度的人情故事跳出了传统纪录片的宏大叙事,让观众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很大程度上,《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正是因为它采用了这种脱离了中国传统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的制作模式,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2017年,陈晓卿带领《舌尖》第一季,第二季部分团队成员组建道来传媒,与腾讯视频开展深度合作,继续深耕美食等商业纪录片。 资本更雄厚,运营更灵活的视频网站,给了陈晓卿团队更大的施展空间。《舌尖》第一季的预算是500万元,这在当时央视纪录片中已经是一笔巨资,但仍有很多制约因素。 比如为了购买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8万元的索尼F3相机,节目组做了很多报道才批准。当陈晓卿和他的团队制作《味道世界》第一季和第二季时,预算和制作资源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 从模式上看,《味道世界》与《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陈晓卿导演,李立宏解说,Roc KUN配乐,熟悉的配方和味道都回归了。
与烤串类似,早餐也能击中中国人的美食情结,虽然人们花费的时间最短,但却是最有仪式感的一顿饭,地方特色也非常明显。《早餐中国》每期都聚焦在城市胡同里的一家普通小店,在这些小店里,没有五花八门的菜肴,也听不到生硬巧妙的叫卖。小店的老板们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提供同一种早餐,新疆烤包子,柳州螺蛳粉,云南小锅米粉…… 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食物,却足以挑动每一位食客的味蕾和乡愁。与长纪录片相比,短纪录片看似容易拍摄,实则考验创作者的叙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