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程砚秋与锁麟囊的曲折经历外一篇京剧大师程砚秋与《锁麟囊》的曲折经历程砚秋(1904——1958)原名承麟,后改为汉姓程,初名菊农,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四大名旦之一。给电影幕后的英雄们打了一束光,祖籍吉林长白山,生于北京,满族人。幼年家道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从荣蝶仙、荣春亮学武生,数码技术带来新的摄影创作方式,因扮相秀丽,不久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因嗓音极佳,又从陈啸云学青衣,学习了《打樱桃》、《打杠子》、《铁弓缘》、《虹霓关》等花旦戏和《彩楼配》、《宇宙锋》、《祭塔》、《玉堂春》等青衣戏。11岁登台,初演于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芙蓉草、刘鸿升、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1917年因嗓子倒仓不便演出,罗瘿公筹款将其赎出师门,令其学习绘画书法、文史诗词,观摩电影戏剧,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期间他先后师从阎岚秋(九阵风)、乔惠兰、谢昆泉、张云卿等名家学把子、身段和演唱。他又拜梅兰芳为师,更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并在罗瘿公的指导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多种艺术。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 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等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程砚秋也不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程派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 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收在《程砚秋文集》中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谈戏曲演唱》、《创腔经验谈》、《谈窦娥》等文章,对指导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程砚秋《锁麟囊》停演风波 1949年6月26日,周恩来在中南海找来周扬、刘芝明、阿英、田汉、致青春影评 让人眼眶湿润却哭不出来的片子,崔嵬、马少波等人,研究成立戏曲工作领导机构的问题。在700余名代表中,第458号代表是程砚秋。他主动向大会提交了《改革平剧的三项书面建议》。这份建议书写得非常具体,非常专业。比如,他说“对旧有的戏曲形式和技巧,必须做彻底地了解,再斟酌着手,否则卤莽从事,会酿成不易挽救的大错”。他还要求建立国家剧院、国家戏曲音乐博物馆以及国剧学校等1949年11月3日,中央文化部设立戏曲改进局,简称戏改局。在这个局召开的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上,局长田汉明确了戏改的主要内容——对剧目的审定、修改和创作。“要使旧形式迅速为人民服务”,让“旧戏曲”成为“新文艺”的一部分。而实施戏曲审查,就是要以“人民大众的立场评价旧戏曲”,按照人民的选择来决定戏曲内容的取舍。自此,不管程砚秋在政治上怎样积极,不管他与周恩来、贺龙、陈毅以及周扬等高官在私人交往上保持着怎样的良好关系,他的上百个剧目,却被一一停演。到1953年,准许上演的194个剧目里,程派戏只有《文姬归汉》、《朱痕记》、《窦娥冤》、企业宣传片制作《审头刺汤》四个,新排的《祝英台》也未纳入上演计划1955年,周恩来提议为程砚秋拍摄一部舞台艺术片。周恩来要求剧目的选择,应能通过一个剧目来概括程砚秋的多方面艺术成就。程砚秋首先提出自己最理想的戏,也是自己最喜欢的戏就是《锁麟囊》。但上边毫不退让,坚持认为它是个宣扬“阶级调和论”的戏,连修改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大概是周恩来做了思想工作,程砚秋只好妥协了,选择了以祈祷和平反对战争为主题的《荒山泪》1958年3月7日,在他疾病缠身、企业宣传片制作去世的前两天,中国戏曲研究院派人探视他。极其衰弱的程砚秋又动情地提到了《锁麟囊》,面对着满脸的病容和满心的恳切,探视者一点没客气,斩钉截铁道:“《锁麟囊》这出戏是不能再唱了。”一出《锁麟囊》于程砚秋而言,犹如一场梦。这梦何其长也。翳影不去,人的命就熬不过梦了。程砚秋一直惦记着《锁麟囊》,可至死也没准许他再演《锁麟囊》。(文章摘自《程砚秋与的曲折经历》)程永江(已故):乱改《锁麟囊》就是亵渎在京剧浮翠流丹的画卷上,作为程派艺术的集大成者,《锁麟囊》是颇为夺目的一抹绛红。2013年3月6日下午,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之子、程派艺术研究专家程永江(已故)做客“戏聚星期六”,以“一部让人警示的正剧解析京剧《锁麟囊》”为主题,在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厅为现场师生及京剧艺术爱好者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在讲座开始前,程永江老先生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专访。在解析《锁麟囊》的艺术成就时,程老强调,《锁麟囊》并非外界所传的喜剧,奏响绿色发展乐章 建设滨海花园城市它是一部具有警示作用的正剧,传递的是“施恩不图报,感恩必厚报”的人间大爱。程老对一些乱改《锁麟囊》的行为给予批评,并对迟小秋的演出大为赞赏善有善报的主题是永恒的《锁麟囊》是程派艺术的代表作,由翁偶虹编剧,程砚秋创演,1940年首演于上海黄金戏院。《锁麟囊》讲述的是善良的富家小姐薛湘灵因当年的仗义助人得到报恩和救助的感人故事。程永江告诉记者:“在写《锁麟囊》之前,翁先生给我父亲写了《瓮头春》,是一个悲剧故事。我父亲觉得自己演的悲剧够多了,就把焦循的《剧说》拿给翁先生看,里面有一个小故事,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锁麟囊》的原型。” “我父亲为什么要演《锁麟囊》?”程老说:“《锁麟囊》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但它讲述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善有善报。这戏演了70多年,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人演过,也数不清演了多少场,仍然有不少人看,正是因为它传递的主题是永恒的。在这个方面,《锁麟囊》体现了我父亲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美学标准,他的一生也体现了《锁麟囊》的施恩不图报,感恩必厚报。” 文学品位排在京剧作品前列之所以成为程派艺术流传最广的作品,《锁麟囊》在声腔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在程派剧目中独居魁首,在整个京剧界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这部戏集程派之大成,文学品位在所有京剧作品中也是排在前列的。”程永江老先生评价道,“翁偶虹和我父亲都是能在两个月之内创作出一部好剧的行家,但是为了把《锁麟囊》做精、做透、做新,他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人物的每一句唱词、影视视频制作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是琢磨再琢磨。” 在上世纪40年代,《锁麟囊》是一部非常创新的戏。程老说:“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我父亲和翁偶虹做了许多创新。以往的京剧唱词都是很规整的,要么七字一句,要么十字一句。在我父亲的建议下,翁先生在《锁麟囊》里写了很多长短句,再结合身段表演,把人物的内心充分地表现出来。首演的时候,观众反响很热烈,连演二十几场也不够。” 迟小秋演两千多场《锁麟囊》 3月23日晚,作为2013年深圳戏剧节的重头戏之一,由“程派标准传人”迟小秋领衔主演的《锁麟囊》将亮相深圳大剧院。对于迟小秋的演绎,程永江老先生给予了肯定:“迟小秋演得不错。她是王吟秋的弟子,属于程派的正统传人。她是严格按照原本去演的,没有改来改去。她基本功很扎实,而且肯学习。我父亲原先谈到要把嗓子立起来,形成功夫嗓。我有一回听到迟小秋给学生上课,也是要求学生把嗓子立起来。” 深圳戏剧节承办方骏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夏运华告诉记者,现在全国各地的戏迷看《锁麟囊》,只认迟小秋,迟小秋演的《锁麟囊》几乎每场都爆满。程老听了高兴地说:“迟小秋告诉我,《锁麟囊》她已经演了两千多场了,我觉得这太不容易了,希望迟小秋也能多演演程派的其他剧目。” 不能乱改《锁麟囊》迟小秋版本的《锁麟囊》获得了程永江的认可,而对于不少乱改《锁麟囊》的行为,程老给予严厉地批评。“为什么《锁麟囊》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的,唱腔、唱词、身段、神态,都是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不行,我是绝对不允许乱改的。乱改就是亵渎,想要创新吸引更多观众,你有本事可以再创作一部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