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盗版一直在人类文明的土地上被不断演绎。形象片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电视纪实手法,对企业的整体形象,如发展历程、企业管理、技术实力等各个方面,给予集中而深入的展示。广告片一种视听双重艺术,一则成功的的电视广告,首先是在视觉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才能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运用夸张的形象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以达到激发其浅层的物质需求和深层的精神需求的目的。纪录片一部6—8分钟的形象片只需投入5万—20万元左右,比较百万的广告片制作投入要节省许多经费,且播出费亦比硬性广告片便宜许多。这种现象在广告界并不少见。如今,假冒伪劣的盛行,各种商品铺天盖地的广告似乎是最为猖獗的。有些人哀叹: 世界正在衰落。
影视企业广告进行宣传,在于学生传递中国商品的信息,促进经济买卖成交,生意兴隆,有其生存的价值。酒香也怕巷子深嘛!然而,如果一个影视公司广告文化宣传教育不是实话实说,而是颠倒香臭,把淡酒说成浓酒,坏酒说成好酒,如此影视产品广告活动宣传,就是制假骗人了。
这种虚假欺骗性的电视广告,随着商品的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起初,大多是吹嘘,在电视广告宣传活动中说自己花了不少米,蒙人上钩了。随后,以名人为代言人,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以增加欺骗。有些名人不珍惜公众人物的身份,拜倒在赵元帅的脚下,凭着盲目的良心吹嘘,欺骗消费者,破坏社会的信任。此时,一些商家便用金钱和权力交易的方法,采用“经营奖励”和“购买奖励”的方法,从相关机构购买“驰名A”、“品牌 x”和“优秀企业”、“先进企业”等名称,用来涂金,“腐败絮片”包装的商品就是闪亮的金子,以便出售。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在长期与假冒电视广告打交道的过程中,消费者逐渐认清了自己的虚伪本质,不再那么容易被“名人明星”、“名牌”、“名誉”等欺骗。虽然影视广告的欺骗手段仍然有效,但其效果正在减弱。
然而,路一尺高,魔一尺高。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虚假影视广告出现了升级版。这是针对一些人盲目对外崇拜的心态。鉴于国外品牌在社会上的重托,一些商家假冒国际荣誉进行包装。几年前,所谓的“Eurocode Floor”是一些消费者以德国的品牌名称发明的。如今,在房地产行业,有一个“联合国人居奖”正在敲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个楼盘展示了这个荣誉招牌。其实这些都是赝品,没有一个是联合国相关机构挑选的,但是商家花钱找了一些中国机构买的“野鸡奖”。这说明商业影视广告在挑战社会信任方面越来越深入,人们要时刻高度警惕虚假广告。
我在生活中形成具有一种学习习惯:广告进行宣传越火的商品,我越不会买。一是企业因为,这样一个广告文化宣传发的“火”必然是“虚火”。“酒香不怕巷子深”,酒臭才那么急吼吼地吆喝呢!二是通过这样的商品经济必然是高价。那么多中国影视公司广告活动宣传,得花多少钱呵!别的国家不说,明星名人代言产品一次,就要几十万、上百万学生甚至达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