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境十日行车从十八站开出,今天是个晴天,早晨的光线很适宜拍摄,可是沿途的景色一般,这里的山势平缓,树木也很小,看上去都是次生林。但我们都很精神,在视野范围内搜索着可拍的景色。很快在一处桥边发现了“猎物”,一条小河的两岸错落的有几棵白桦,河面上弥漫着薄雾,感觉不错,大家很快的下车拍摄,用不同的构图和曝光拍了几张,我还没忘记拍下视频。我们没有太长时间逗留,继续前行大约八点半我们到了呼玛县,在那也让两台越野车吃了早餐。在加油时询问加油工,得知呼玛县人口只有两万多人,我在上中学学地理和历史课时就对它已经有了印象,影视视频制作我还知道,再往前行驶的地方更加有名气从呼玛县出去后一个小时我们就看到了黑龙江,在一个叫沿江村的地方停了下来,这里对岸的俄国没有什么人烟,但这里的江面较宽阔,其实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黑龙江,它的确比我们见过的额尔古纳河宽阔很多,它越往下游越宽,后来我们看到了更加宽阔的江面。在沿江村的江边感觉的是江宽、天高、云淡,这里十分宁静,但隐约开始呼吸到历史的气息。猛哥没有拍照,他走到江边和一个正在洗衣服的大嫂聊了起来,回来时说这里是个自然村落,有些年头了,目前只有二十几户人家,过去从事渔猎和农耕,现在禁渔和禁猎,春天到秋天从事农业生产,冬天这里的年轻人就到外面去打工。这两天给我感觉是,我们所途经的黑龙江的这些地方经济不是很发达从沿江村继续前行的路上不时的看到宽阔的黑龙江,我们没再下车拍摄,大约十二点多,我们到了距黑河市二十公里的一个叫上马场的地方。这里有边防军的瞭望哨所,有不少住户,我们就在路旁的小饭店停下来,在这吃午饭。饭前我们几个也没闲着,跑到人家的后园子看看,在菜地里拔了几棵胡萝卜。更有趣的几只活泼的小狗,摇头晃脑的奔我跑来,吵吵嚷嚷的把我围住,这几只小狗虽不名贵,公司宣传片拍摄但是憨态可掬、惹人喜爱,我蹲在它们周围给它们拍了几张漂亮的特写,看到小狗的欢快,也感到这里的人们也很安逸。一会饭菜就摆到了饭桌上,我们吃到了十分新鲜的重唇鱼,味道非常鲜美。进入黑龙江省后我的几顿饭吃的都是农家饭,便宜又可口江对岸是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是该国在远东地区比较大的城市之一(最大的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AR图书看着很美。布市历史上曾是中国的领土,叫海兰泡。这里的两国贸易比较发达,但黑河没有内蒙古的满洲里更加富有俄域风情,毕竟满洲里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我们在口岸的江边开始拍摄,主要拍的是江对岸的俄国风光,还有中俄两国在江面的停着的和航行着的船只,这些是我们很少有机会见到的,所以频按快门。这里的人们看到我们的车牌照都表现出异样的表情,有两个路人还好奇的说:“看!蒙古车”,我想他们想不到内蒙古的车也会开到他们这,看来他们这很少有内蒙古的车来。我们没有去中俄自由贸易城,一是赶时间,二是不想购物,三是这里的商品不敢恭维。企业宣传片制作所以我们拍摄完决定去著名的地方—瑷珲瑷珲,emicro背后的故事。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应该对它不陌生,不缺创意的英国纪录片。或许印象深刻,因为这里在中国的近代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最著名的是1858年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沙皇俄国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瑷珲条约》当时未经清政府批准,但后来在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被确认。还有在这附近发生的“海兰泡惨案”1900年7月,沙俄悍然出动10多万侵略军以“护路”为名,从五路大举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1900年7月16日至21日,沙俄哥萨克兵在海兰泡共进行了4次大屠杀,夺去六、七千中国人的生命。我们在这参观了瑷珲历史陈列馆,馆内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再现《中俄瑷珲条约》签订时的模拟场景,以及再现“海兰泡惨案”的声光电半景画,多角度的介绍那段的屈辱史,和瑷珲同胞的血泪史。参观过程中了让人们仿佛听到了惨死黑龙江边同胞的哀鸣,让人们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十分愤慨,心中回响着那句话“落后就会挨打”。我们在陈列馆呆了很长时间,观看、拍照、听讲解,更主要的是回顾历史,并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同行的老山货由感而发做了一首七绝“瑷珲古城泪沾裳/一纸条约两茫茫/虽有野花是血红/耻辱未报心感伤”,这也是我的心声,我想也是所有国人的感伤。从陈列馆出来已经夕阳西下,我们决定离开令人伤感的瑷珲,前往逊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