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玩生态当我们谈论客厅经济时,“规模超万亿”几乎是个固定不变的前缀,商家们兵分几路,抢滩登陆,试图将多数家庭中最大的屏幕变成互联网入口。而你知道,对于硬件利润的轻视——甚至“蔑视”,几乎是互联网电视品牌抢占客厅时的竞争标配在不少人眼中,酷开与爱奇艺的“拥抱”是对生态模式一次直言不讳地的回击,而在我看来,其背后也许涉及一个更具意义的问题:“内容”的边界是什么?以及,到底什么才是“生态”的真正要义先说酷开。而酷开选择的玩法是平台策略:以从2011年就开始深耕的操作系统为依托,与内容供应商一起构建内容体系,并整合了影视,教育,商城,游戏,音乐和应用等大板块其中最重磅的内容供应商自然是爱奇艺嗯,直觉便知,身为中国最大的综合视频服务平台,拥有海量内容和最大规模视频会员用户的爱奇艺,无疑是硬件厂商在内容领域绝佳的嫁接长板。根据艾瑞今年3月调查数据显示,爱奇艺PC端日均覆盖人数超6700万,月度覆盖人数3.4亿,移动端日均覆盖人数超1亿,月度覆盖人数2.8亿,PC端和移动端各项指标均位列视频行业第一。而任何合作都是双赢,酷开1700万个可运营终端亦被爱奇艺所看重那么问题来了,这次价值30亿合作带来的不确定性,95后男生都市人像 高级灰人像后期思路下篇,是否会加速电视市场的洗牌?几乎从诞生伊始,酷开对标的对象即是以乐视为代表的“生态爱好者”,而拆解生态内核——至少从用户而非资本一端,足够丰满的内容永远是核心。事实上,内容的确是乐视生态的基石,但如你所知,不少人对生态模式几乎怀有对等的热情与疑虑。究其原因,或许不外乎一个核心逻辑:那就是资本力量无法吞噬每个具体用户对内容的价值期许。因为,从某种更接近“生态”生物学本质的视角,每个物种实际上都在以“自我为中心”呈放射状还原这个世界。影视视频制作凭一己之力构筑生态圈,宏愿值得尊重,但似乎多少有些无力于是也许就像FT中文网一篇文章所言:“乐视的生态圈概念,复制了苹果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组合。不同在于,苹果自己不做内容,而乐视有自己的视频网站。以乐视网为内容基础,乐视先后切入影视制作和电视、手机、电商、自行车、智能汽车等众多领域。但与苹果相比,公司宣传片拍摄乐视生态圈的要素配置过于离散,看不出能量和价值传递的脉络,生态构架和软硬件能力也没有到位,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生态圈。” 而将“自我为中心”折射在内容行业,即是精确的重要性,毕竟与智能手机一样,电视也是不同用户不同需求的满足窗口,从这个角度,酷开所谓“大内容”也许是更聪明的做法:引入爱奇艺这种顶级内容生产商(还包括影视之外的合作方,如义方教育,环球购物,携程旅游和腾讯游戏等),在海量内容基础上通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细筛选(譬如观看次数,观看时长),再次对内容进行遴选,蜗牛爱上蛇 泛娱乐时代已然全面降临,实现不同内容的精准推送换句话说,酷开对自己的定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运营平台。中国奶业缘何不与国际接轨一,而受益于创维深耕多年的硬件研发能力,以及对供应链的掌控,也让内容有了专业的输出平台。在我个人看来,这种长板与长板的横向连接,无疑有利于双方更好获取用户某种意义上,酷开与爱奇艺的共赢,也是对企业之间“积木式”合作的一次阐释。你知道,传统意义上的“木桶理论”(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逐渐失效,不同企业悉心打磨自己的最长板——然后想办法与其他企业的最长版嫁接,瞬间形成合力,迅速占领市场,才是新时代最高效的做法进一步讲,在这样一个企业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时代,就像张瑞敏对于“整个世界都是我的研发部”的趋势判断,所谓“生态”的尺度无疑需要更为宽广。话句话说,将“生态”的中心放权给每个具体用户当然了,无论“生态模式”还是“非生态,大内容”,一切尚无定论,这也正是这个时代商业最有趣的地方,前方模糊,各自突围。公司宣传片拍摄而最终的选择权仍然属于用户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字优雅的原创科技文章;微信公号:李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