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电视节目的交换视虽然“上星”了,可以覆盖88个国家,但是节目在国外落地的并不多。有一些外国朋友说: “你们的片子拿来,我们根本不能用,比如,讲那里的投资环境怎么好,我们的电视机构没有这样的义务给你做宣传。我们连片子都不拿了,一是要我花时间开车到飞机场拿;二是海关要交税,而且拿来也不能用。” 这几年,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的很多老百姓家里我们都能看到中央电视台的第四套和中国一些地方的卫星电视广播,尤其在华人当中,中国电视节目开始扩展它的影响了。但是离开电视新闻和纪录片,我们的其他节目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1999年以前,占美国出口总额第一位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主要还是波音飞机和麦道飞机。1999年以后,航空器和航天器的地位开始下落,代之而起的是以影视为中心的文化产品,产品宣传片—“金立手机宣企业宣传片制作-金立手机宣传方案视频它们占现在美国出口总额的第一位今天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什么呢?现在西方有人提出三个全球化,我们现在听到很多的是一个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经济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互相依存,我们国家领导人多次讲到这点。西方学者和政治家还提出所谓的“政治一体化”,这不太可能,我们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现在东欧易帜,南北沟通,东西合并,两伊战争结束了,好像美国人气焰有些嚣张,他们的解释就是叫“政治一体化”。当然这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我们不会赞成。另外相提并论的还有“传媒一体化”。这个传媒一体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有一位传播学的鼻祖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提出“地球村”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他的理念的一个先驱,现在西方有人更提出来传媒要一体化,更多指的是电视1997年,我自费到美国访问,访问了CNN(有线电视新闻网),它的副总裁跟我有一个非正式的交谈,他问我,你在中国能不能看到CNN的节目?我说当然。他说在哪里看的?我说CCTV就有。他说那个不是原版,我问你原版看到看不到?我说当然看得到,我说在旅馆里,我们学院里都可以看到。他说用锅盖(小卫星接收器)吗?我说是。他说你们政府很聪明,有条件的给看,而且你们懂英语可以看,现在我们准备大量吸收华语人才,要开办华语节目,总部第一考虑在北京,如果北京不行,我们选择香港我说你们美国的电视就是处心积虑地希望进入中国,他说,“CNN不是美国的,我们CNN是世界的。在我们的解说词里,谁说我们美国、你们中国,这要扣工资,我们只有CNN,只有美国、中国这个概念。”大家可以想想,现在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份额第一位的领头羊是什么?是波音飞机吗?航天器吗?那是历史了, 1999年以前,占美国出口总额第一位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主要还是波音飞机和麦道飞机。1999年以后,第一位的地位开始下落,被谁代替?是以影视为中心的文化产品,占现在美国出口总额的第一位。从1995年以来,到1998年,它是老二,到1999年变老大了,现在还持续占居第一位。1998年这样的变化有其原因,一个是波音飞机内部工人的罢工,影响了波音飞机的生产,还有面临欧洲共同体空中大客车的竞争。在国际飞机市场上,中国是大买主,我们在对外贸易政策当中做一些调整,对它也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以影视为中心的文化产品自身持续的增长势头带来了直接的反映。我有几个数字,以影视为中心的文化产品是什么概念呢?我觉得主要还是影视。书报杂志方面,广大中小投资者普遍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美国的出口总额占30亿美元,那是很小的,这里主要是影视产品和电脑软件现在世界上主要影片出口国,按照强弱排列的顺序,第一位是美国,然后是法国、英国、德国、印度、香港、意大利、俄罗斯、日本。总的排列基本是这样,美国是老大。这是从生产来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统计来看,美国每年420部;印度最多,838部;香港是315部;法国141部;中国比法国多一点,154部;日本238部;意大利96部;;英国78部;德国63部;俄罗斯本来是大国,前苏联是大国,现在变得小了,它经济不景气,46部。中国154部,从数量来讲不少,赵晓林在中国西部纪录片高峰论坛上的发言,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这些生产大国,他们也是出口大国,也有例外,这就是中国从电视方面来讲。现在国际上已经看到这样的趋势了。企业宣传片制作在主要的工业国家中,电视节目的出口量是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产业发展还要看你的出口量,不仅仅是指节目卖出多少、与人家交换了多少;还要看你的卫星电视国际市场发育得怎样。这个提法会给我们很大启发。过去我们总是只想着把中国的事办好,认为我们中国的电视就是只要为中国十亿观众服务好就行。我看现在面临着这样一个态势,我觉得就是要考虑自身生存能力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办电视就得讲“来而不往非礼也”,你要进来、我要出去,只有这样,我觉得我们才真正会有自己生存的机会。光是“本土电视”,这种政策是守不住、立不稳的我们的理念有一些偏误,现在我们有些台长写文章鼓吹商业化和产业化,我说这个在中国不行,我们讲产业运作,不是产业化。电视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的桥梁,是喉舌,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不会变的。你那个地方搞节目还是编委会说了算,可是又有董事会搞运作,还有党委或党组,究竟谁说了算?你要搞卫星电视,搞专业频道,都要开辟节目源,什么节目都自己制作,是不可能的。那就要参与到世界电视节目市场中去现在国际市场上电视交流的情况非常繁荣,可以提供一些背景,情况。世界电视节目交流有几个中心,第一是在美国。美国有三个地方,它的大型国际电视节目交易会,一个在洛杉矶,一个是迈阿密,可能要转移到奥兰多,城市景观构造地域文化运用,第三个是纽约。第二个国家是加拿大,它也是搞了很多电视节目进出口交流。欧洲主要是法国、瑞士、意大利,亚洲是日本和香港。不定期地进行交换。我们中国有两个国际电视节,隔年开,一个是上海“白玉兰”,一个是四川的“金熊猫”,还有北京国际电视周。但是,比其他国际电视节目交流节,恐怕收效方面相差悬殊比较大世界上电视节目交换蓬勃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西方学者分析,有以下几条:第一条,新技术的发展,电视台增多了,播出时间长了。所以,需要的节目更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杂志叫《世界传播报道》,它明确地说,现在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远低于频道数目的发展增长,自己生产不过来,频道增多了,节目时间长了怎么办?买,节目交流。不久前,我们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教授代表团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从纽约的全国广播公司总部(NBC),到一个州的电视台、再到著名女主持人温弗里。奥佩拉在芝加哥的哈珀制作公司(),到那儿多层次全面覆盖地看看。总的感觉是美国的电视机构有一个共同特点:特别重视自己节目的管理、运作的功能。而自制节目相对我们来说,少得多,因此,人员也非常少。不象CCTV和一些省市级电视台大楼里,左右都是人。我到你们台里,经常被老同事、老熟人拦住。本来办一个小时的事,办了四个小时。在美国电视台,最大的部是新闻部,不能交给别人办,一个是广告部,其它交给外边人作,就是我们前一段说的制作与播出分离,这里还有一个情况是频道飞快地增多。我们国家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家里可以看那么多的频道,各个地方台上卫星,多少台都播同一个节目。这就产生了问题的另外一方面我1999年5月去台湾,陈水扁上台就职演说前20天我们去的。我作为领队,团员理由电视剧导演胡玫,北京电视台副台长吉天旭,还有人大、广院、浙大的几位教授涂光晋、刘燕南、余虹等。我当时觉得当地的媒体,突然跟大陆特别亲了,有什么话都跟你讲,我就提出了想了解台湾的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中国电视公司”的一位女总编回答说:“我们台湾不搞频道专业化,频道是国家的资源,观众和市场对电视来说也是资源。我想,这种资源就是和矿藏、土地、阳光、水一样是不能浪费的。”如果我们开那么多频道,也搞专业化,你没有节目,就只能成为殖民地,人家准要打进来的。CNN准备办华语部要来,你自己没有节目,只好对他说:“你拿来吧”。后来我听了有些领导同志跟我交流意见,这个东西我们还会有些办法,不会象你想的WTO后,放开闸门了,外国人随随便便想进来办电视就让他办去。这在哪个国家,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办到。但是我们要看到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例如美国的 “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我们现在哪个县城都能看到,哪家有线台都在播。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不完全是杨澜他们在那儿买,很多人在买。公司宣传片拍摄有一个很有影响的城市有线台,他不仅白播节目,而且,美国某频道每年给他十万美元,“你先吃着我的甜头,咱们后边再跟你加倍要回报”。这就是人家的商业运作。我觉得根本问题是要提高我们自己的生存能力,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要打出去,否则,你想保,搞闸门,那个道路是消极的,也办不到外国专家分析第二个原因,伴随世界政治结构的调整,各个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种或者或多或少的政策的放宽,有这样的趋势第三类,有一种既没有私有化也没有完全商业化,但是进行产业化的运作。比如说中国就是这样的例子。但是这三种都导致同样的一个问题,要走向市场化,这是一个共同的趋势。你是传媒私有化,还是产业运作,它都导向市场化我们理念有一些偏误。现在我们有些台长写文章鼓吹商业化和产业化,我说这个在中国不行,你一“化”过去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讲产业运作,不是产业化。电视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的桥梁,是喉舌,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不会变的。你那个地方搞节目还是编委会说了算,可是又有董事会搞运作,恐怕要讲究产业运作,这是中国的特色1997年5月我出席芝加哥第3届风城国际纪录片节(Chicago Windy City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我是唯一的一个黄皮肤外国人嘉宾,带了我自己的早期作品和我学生作品一大堆拿去了,大概有十二、三部,放完以后,几位美国评委(都是依利诺伊州立大学和芝加哥的著名教授)说:“你们中国人能拍这么好的纪录片,我们刚刚知道。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中国纪录片”。原因是美国的电视台基本是关门主义,其他国家的节目很难打进去.这就要促使我们势必要研究一下国际交流的学问了第一种观点认为,对西方国家以及整个世界来讲,以美国为首的“文化帝国主义”出口份额最大,这种电视节目的交流和电影的交流,被认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的文化入侵。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我记得1984、1985年,我们跟电影学院一起,在北京举行中加国际电影电视艺术交流活动,加拿大那些导演,通过大山的翻译,要跟我们中国“联起手来,抗击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是他们提出来的第二种认为西方国家在后冷战时期的冷战新形势,这是一种新的冷战。跟前面的观点差不多。企业宣传片制作